(廖桂英 台湾鸿禧美术馆馆长、研究员)
文献渊源
历史文献所载有关汝窑,首见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有「汝洲新窑器」,《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洲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洲悉有之,汝洲为魁。」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云:「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南宋周輝《清波杂志》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十二世纪以来,传世品稀罕少见的汝窑瓷器是中国陶瓷研究所想要突破的重点之一。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前辈学者陆续发表有关汝窑研究与考察发现的文献,如一九五一年陈万里先生的《汝窑的我见》,一九五八年贾娥的《汝窑窑址的调查与严和店的发掘》,一九五八年冯先铭先生的《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等。根据一九八七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行由上海博物馆于一九八六年末发现与传世宫廷御用汝窑瓷器相同的瓷器残片,证实长期以来世所瞩目的汝窑窑址就在河南宝丰清凉寺。一九八七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试掘,发掘出典型的御用汝瓷十余件,也因此将宝丰清凉寺瓷窑址确定为汝窑遗址。河南考古所孙新民所长于二OO八年出版《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序文云:「二OOO年以来共六次在地深入考古发掘,共迁移清凉寺村内四户居民,揭露面积遗址约九百平方米,发现了二十座窑炉和三处作坊,还有水井和澄泥池等重要相关制瓷的遗迹。同时,出土了一大批比较完整的汝窑瓷器、窑具和模具,也找到汝窑的中心烧造区。」事实上,在烧造遗址出土约千件可复原的残器,而且品类丰富,除与传世器类似外,甚多是超乎所见,如有较大型的熏炉、套盒和盏托、板沿盘、小碗,而且有着装饰性强的莲瓣和鸟类等纹饰,迥然不同于我们所认知素以「雨过天青」釉色享誉于世的汝窑。二OO一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河南省文物局、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汝洲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举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二OO一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以及欧美、日本的专家学者对于汝窑的烧造、器型、时代风格研究有着更深入的探讨。
台湾汝窑瓷器探微
传世汝窑瓷器据统计约七十件,欧美、日本的公私博物馆以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都有典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二十一件,无论质地和数量早已蜚声环宇。其中水仙盆有三件,底部均刻乾隆御制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多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是豢恩偿,胧脑香熏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而其中一件通体釉色匀润,台北故宫器物处副处长余佩瑾在《故宫展品解说》中提及:「对照文献记载,无纹水仙盆釉质足以呼应明代鉴赏家曹昭在《格古要论》所记的汝窑「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评价。」另一件重要的莲花式温碗,粉青釉色内外均匀莹润,造型典雅,景德镇宋代青白瓷与高丽青瓷都有同类器型作品。这两件汝窑器在台北故宫陶瓷器专室展示中永远是所有参访者目光聚焦的重点。
宋 汝窑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汝窑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世界私家收藏的汝窑屈指可数,在台湾民间收藏更为少见,目前已知有三件完整器,出土残器或残片数量较多,散在少数几位藏家手中。完整器中,鸿禧美术馆有两件。其中一件小圆洗属传世之器,釉色肥厚莹润,结釉处更为明显呈青蓝釉色。同类型小圆洗在宝丰清凉寺有出土,也散见在公私收藏单位,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一相类似。另外一件汝窑瓷器与台北另一私家所藏类似,都是敞口浅腹碗。两件来源应该都是从宝丰出土,天青釉带灰,由于长期埋于堆积层,受到土壤侵蚀,釉色单薄不够莹润,藏家珍爱不轻易示人。
在出土汝窑残片的整理方面,多年来鸿禧陶瓷研究室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先与故宫博物院进行学术交流,一九九四年获赠数十片考古出土的重要窑址瓷片。数年前,由台湾热心的学者推荐收藏了一批出土汝窑瓷片,之后又有杭州皇城出土和杭州老虎洞出土官窑瓷片,还有部分是来自热心的赞助者捐赠。这批学术价值极重要的瓷片,向来提供海内外古陶瓷研究学者交流与观摩讨论。
私人藏家方面,台北古香斋主人平时获得出土发掘信息来源快速,人脉广泛。他的各类陶瓷器收藏颇有佳作,窑址出土瓷片整理箱箱精彩、引人入胜,也拥有极为丰富精美的汝窑青瓷片,是众多学者旅台必要造访之地。由于平时在台时间不定,想要与藏家见面与讨论还得视机会,故宫博物院耿宝昌老师和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伊藤郁太郎馆长都曾数度参访并观赏其收藏之陶瓷残片。
如同汝窑的寥若晨星,在台湾有关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资料来源还是仰赖大陆众多考古学者古窑址的发掘报告,多年来的汝窑研究或展览屈指可数。作为典藏与研究重镇的台北故官博物院于二○○六年举办「大观─北宋汝窑特展」,策展人余佩瑾首次完整整理台北故宫博物院原清宫旧藏汝窑瓷器,同时商借了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出土汝窑残片,并结合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品做一完美的比较式展览。在展览总述中特别提出:「此次展览是在逐年累积的研究成果上,以多元的视野重塑汝窑的风貌,为充实展览内容,特别向英国伦敦大学戴维德基金会、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中国大陆河南文物局,商借北宋汝窑、高丽青瓷和考古出土标本、窑具等搭配展出。以「独领风骚」、「精致风尚」、「皇家标志」、「卓越技术」四个子题,呈现北宋汝窑在陶瓷发展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在同时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中引起重要的回响。
汝窑从创烧以来以无与伦比的釉色和造型,品味群冠,宋代的耀州窑、官窑或龙泉青瓷都无可比拟。经过多年的酝酿与研究,二O一五年末,余佩瑾将再次策展「贵似晨星─清宫旧藏十二至十四世纪青瓷特展」,并将分四大方向铺陈:一、汝窑与北宋官窑;二、南宋官窑;三、青瓷碎器;四、鉴赏与发现。预定十二月十五日开幕,展期延续长达一年,届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精美绝伦的汝窑官窑青瓷将一一再现,精彩可期,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汝窑的研究在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数次的发掘,新出土的资料给大家很多的方向和启发。台北故宫之外,台湾大学谢明良教授和施静菲教授从事陶瓷的教学与研究,谢教授著作等身,对黑石号沉船有精辟的探讨,后者对青花和珐琅研究更是深入,但发表有关汝窑的相关问题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民间情况:许武宾,台湾台南人,从事陶瓷研究二十多年,早年师从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刘良佑和收藏家徐政夫,也到北京请教冯先铭与耿宝昌两位前辈学者。二○○五年,从《汝窑瓷鉴定与鉴赏》内容发想,数次到宝丰清凉寺探访与研究,从文献搜集到成立个人陶瓷研究室,专致在北宋清凉寺汝官窑的研究,他个人出版一部《北宋清凉寺汝官窑之研究》专书,二○一三年在福建出版,在前言中说:「有关读过的汝官窑方面的文章,认为过去对汝官窑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严谨。希望编写方式以新解理论、出土标本、实物照片图表文字互为佐证,加强对汝官窑文化的再认识,并对标本种类进行分类对比与分析比较,来记述其特征、历史与文化。」这是首次有台湾研究者个人出资出版有关汝窑的研究心得。
鸿禧美术馆研究员舒佩琦,认为二十世纪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的发现结束了几世纪以来对文献记载有关汝窑的寻觅。而且因为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瓷盘的整理与复原与传世品的比对,印证古代文献对汝窑的釉色形容和器型描述。另外,其在《放大镜下汝窑与南宋官窑青釉瓷新视野》一文中,述说了藉由放大机器扫描与交付加速器分析研究的动机:「对于醉心于古陶瓷研究与收藏者来说,文物的断代与真伪是最困难的课题。除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各个时代的背景与特征外,多观赏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或多观摩出土遗物,藉以提升自我鉴赏及辨识的能力。」在上手观摩出土遗物的方向,因为鸿禧美术馆收藏的不同窑址出土陶瓷残片为数甚多,取用瓷片分析其釉色、胎土结构。数年前,馆内曾购入一台精密仪器,可更换的镜头有五十倍、一百倍、二百倍甚至五百倍,透过镜头扫描传输在计算机或电视荧幕,即可观看出胎釉在高温烧造下的变化,并且录下影像结果可作比较与分析。
专家学者利用显微放大机观察汝窑瓷片
许武宾所著《北宋清凉寺汝官窑之研究》
将清凉寺出土汝瓷探测分析,结论是:浅灰胎,质地较粗松,釉层薄,气泡疏朗,直径在零点一五毫米以上清澈透亮的大气泡数量极少晶亮,咸认为印证前人所形容「寥若晨星」的气泡特征。在取材新仿汝窑器(包括纸槌瓶、罗汉碗及椭圆小洗等),测试后得出结论:「气泡结构与釉层反映留有人为加工的不自然的开片,以及极强的玻璃质感,与真正汝窑稀疏清澈的气泡和周边流动的蓝色云雾,的确可分辨而出。」多年以来,对陶瓷文物鉴定利用科学仪器观察很多,有采取器底挖洞取材测试,但是因为采取时机器钻洞温度不同,年代误差达数百年也是常见的问题。近些年热释光或碳十四的无损测试等方法的出现,确实解决了不少分辨陶瓷真伪的问题。舒佩琦认为,利用放大倍数的研究方式是科学仪器在辅助鉴定的手法之一。
汝窑列为中国五大名窑之一,也因为传世之稀有成为陶瓷学者永远钻研的课题,当然借着展览呈现、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甚或课程安排都有助于大家朝着学术境界迈进,也同时有助于更多深入的见解的出现。